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341节 (第4/4页)
议了一句道。 “嗯。” 李显正自寻思得入神,浑然没听见高邈的话语,只是随口吭了一声,可人却依旧埋首在沙盘上。 “殿下……” 高邈见状,还想着出言再劝上几句,只是口方开,却听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大作中,庄永急匆匆地从外头行了进来,到了嘴边的劝说之言不禁就此停了下来。 “启禀殿下,单于都护府出大事了。” 庄永显然甚是心急,没回应高邈的点头招呼,几个大步抢到了李显身后,一躬身,紧赶着出言禀报道。 “嗯?怎么回事?” 一听庄永如此说法,李显霍然站了起来,一旋身,目光炯然地看了庄永一眼,诧异地追问道。 “禀殿下,刚得知都护府传来消息,说是突厥部族的阿史德温傅起兵反叛,拥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,已有二十四州纷乱响应,叛军多达数十万众,都护萧嗣业率军平叛,已接连两败,诸军死伤惨重,已力不能支,紧急军报已在路上,数日内便将抵京!” 兹事重大,庄永自是不敢怠慢了去,忙不迭地将“鸣镝”刚传回来的紧急消息禀报了出来。 “知道了,令关内道分舵加紧打探军情,一有消息即刻来报,去罢。” 听完了庄永的禀报之后,李显的脸色瞬间便有些阴沉了下来,当真有些屋漏偏遭连绵雨之感,但却并未有甚特别的表示,只是语气淡然地吩咐了一声。 “诺!” 李显既已下令,庄永自是不敢稍有耽搁,紧赶着应了一声,便即退出了书房,自去忙着部署不提。 “去,宣狄公即刻来见!” 事情居然都凑在了一块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值此政争即将大起之际,偏又遇到烽烟四起之时,李显的头都不免为之大了几分,在内书房里来回踱了好一阵子之后,这才霍然站住了脚,声线阴冷地下了令。 “啊,诺!” 这会儿天都已近了午时,真要再一议事,这午膳可就不知要拖延到何时了,高邈身负照顾李显之重责,自不免有些忧心不已,本待出言劝说一二,可一见李显神情不对,却又不敢多言,只能是恭谨地应了一声,自去张罗宣召事宜不提…… 第七百五十三章兵权之争(上) “殿下,老臣以为这是好事!” 李显有召,狄仁杰与张柬之都来得极快,待得听完了情况简介之后,性子向来较急的张柬之已是一击掌,语气略带一丝兴奋地给出了肯定的判断。 “嗯,狄公以为如何?” 李显心中显然早有了定论,但并没急着表露出来,而是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,将问题抛给了狄仁杰。 “殿下,臣以为孟将兄所言无差,此番突厥兵变虽于社稷有碍,却于殿下大利也,经此一出,娘娘便是欲调整河西,亦不可得也,至于突厥各部,草寇耳,其势虽大,败之并不难,所虑者,唯何人挂帅出征罢了。” 狄仁杰的看法与张柬之显然相一致,只是在剖析上要谨慎得多,尽管认为局势对太子一方有利,却又隐晦地指出接下来的朝局可能会起争端之处,那便是由谁来主掌出兵之帅印。 “嗯,本宫倒是想挂这个帅印,可惜却是不能,非止本宫无望,怕是亲近本宫之人,都难有机会,唔,刘相倒是个可用之人选,二位先生以为如何?” 李显其实记得前世那会儿,蒙古大草原上同样发生了规模浩大的暴/乱,也差不多就在这段时间,大体上的起因也相同,都是因着阿史那道真死后,大草原上没了统一的首领,人心涣散之下,给了各路野心之辈以可趁之机,这才有这战场边疆之患,是时,唐军同样是初战不利,最后由裴行俭亲自挂帅出征,雷霆扫穴,前后不过数月时间,便将这场席卷了整个蒙古大草原的动乱平息了下去,只不过今世的时局却已是大异前世,高宗卧病不起已有多日,看那样子,剩下的日子怕都得在病榻上度过了的,值此微妙时刻,李显自是不免起了揽兵权的心思,尽管明知道自己一方的将领们都不太可能争到帅位,可不甘之下,还是想着推出刘仁轨这个潜在暗处的嫡系去争取上一番。 “刘公固然大才,惜乎年事已高,恐难过得朝议一关,若是因之兵权旁落越王手中,反倒不美,老臣以为当慎之。” 李显的心思实在是太明显了些,张、狄二人都是老谋深算之辈,又怎会看不出来,所不同的是狄仁杰没急着进谏,而张柬之则是毫无顾忌地指出了此议的不可行。 “唔,李伯瑶如何?其所部正在幽州,恰是出征大漠之要津,职分也已是都督,挂帅当名正言顺罢。” 刘仁轨都已是八十岁的人了,李显自也知晓由其挂帅出征有些勉强,这一听张柬之如此坚决地否决了自个儿的提议,自也不好再多坚持,这便另换了个人选,摆明了就是想将军权揽于手中。 “李都督虽是军略大才,奈何与殿下却有师徒之名分,纵使朝议能通过,陛下与娘娘处也断不会准的,而今殿下须以稳为上,实不宜旁生枝节,一切以防止兵权落入越王手中为要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